快速导航
  学院新闻
  行业动态
  一带一路
  最新公告
北京人文铁道学院招聘中,中国铁路总公司下辖北京铁路局2018年下半年预招录我校毕业生300名,天津电务段2021年下半年预招录我校毕业生80名,沈阳铁路局2021年下半年预招录我校毕业生200名,济南铁路局2021年下半年预招录我校毕业生200名!
  联系方式
010-53653358
010-61167100
50350862@qq.com
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西关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高铁见闻:让我们同为中国铁路代言(图)

 来源:网易 网易新闻 每日新报(天津)

(原标题:高铁见闻:让我们同为中国铁路代言(图))

高铁见闻:让我们同为中国铁路代言(图)
 
高铁见闻:让我们同为中国铁路代言(图)
 
高铁见闻:让我们同为中国铁路代言(图)
 

关于高铁见闻

高铁科普作家、知名自媒体人,本名徐厚广,1981年出生,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毕业后从事与铁路、高铁相关的媒体工作,在国内众多高校、中小学及其他单位做过高铁科普讲座,著有高铁科普动漫《高铁的前世今生》,做过中国高铁登陆纽约时代广场传播事件、车迷有约等活动。2015年出版《高铁风云录》,日前推出新书《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

从经济到民生到政治,从中国高端制造到股市到大国外交,高铁不仅便利大众出行改变春运格局,更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家名片。可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三十多年还只是外资打工仔,高铁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屹立于世界强者之林?有“高铁科普第一人”之称的高铁见闻通过《高铁风云录》掀开了中国高铁崛起神秘历程的大幕一角,让人大开眼界却又感觉不过瘾,如今他又推出新书《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详细记录中国高铁崛起故事细节、全景展示中国高铁崛起历程。接受采访时,高铁见闻坦言:“其实,关于高铁历史的材料并不多,因为很多都没有解密。我选取的材料必须是已经公开的,难度其实挺大的。新书比前作更多细节、更多故事,可读性更强。之后我还想写中国铁路发展故事。中国铁路诞生在晚清,铁路的发展伴随着国仇家恨,东方大国的觉醒故事非常精彩。”提及高铁难免要涉及落马官员,他直言:“不评价个人,高铁的成功有个人因素,但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普高铁 缘起7·23动车事故

新报:你为什么取名“高铁见闻”来科普高铁?

高铁见闻:2006年从清华硕士毕业后,我先进入中国交通报,后到企业全面负责中国南车报采编工作,现又负责中国中车报的相关工作。科普是我为高铁贡献自己力量的一种方式。最初玩微博,因为主要谈论铁路,尤其是高铁的内容,所以取名“高铁见闻录”,后来嫌太长改为“高铁见闻”,这也是自己的笔名。缘起其实就是2011年的7·23事故,面对社会对高铁的普遍质疑,心里感觉特别委屈,就决定站出来为高铁说点话。那时候关于高铁的谣言特别多,说什么高铁有辐射……通过对这些社会热点的回应,我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慢慢积累了十几万粉丝。零碎的文章影响力终究有限,后来有人建议写本书,就写了《高铁风云录》,很多人读完觉得不过瘾,要求有续篇,就又写了《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

新报:为什么两本书都采用了众筹的方式?你满意众筹结果吗?

高铁见闻:众筹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第一,能感受一下市场的风向,一本书会不会受欢迎,谁说了都不算,试试水就知道了。众筹需要大家拿出真金白银来,如果不是真爱,谁会支持你?两本书的众筹都比较成功,参与人数都在2000人左右,第一本众筹了14万元多,第二本有15万元多,这种结果我当然非常满意。感谢所有支持我和中国铁路发展的人,让我们一起为中国铁路代言。

新报:业余做科普、写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高铁见闻:工作方面,我是加班狂,一般白天做好本职工作,晚上及周末写点文章,主要是占用了大部分的休闲时间,导致老婆意见很大。当然,她也理解,人生总是有很多取舍,比如留在北京获得了事业的平台,但要忍受雾霾。我们只是普通人,怎么可能万事如意?还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有体谅我的老婆,还有聪明可爱的孩子。

新报:《高铁风云录》被诟病太多篇幅堆砌资料,也有读者挑错,你怎么看待质疑和批评?

高铁见闻:是的,《高铁风云录》部分篇幅故事性不够强,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时,由于校对不够仔细,出现了一些错别字等硬伤,很是遗憾。但是《高铁风云录》已经印刷了5次,目前正在印刷第6次,在后续的版本中,这些硬伤都得到了纠正。网上是有一些人有意见,他们有个共同点,喜欢日本的新干线,在他们心中新干线是神一样的存在。由于《高铁风云录》客观地对新干线与中国高铁进行了比较,那些人无法接受中国高铁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实,所以他们不喜欢。有争议是好事,没争议才不正常。有争议,真理才会越辩越明。如果一本书出来,大家鸦雀无声,说明没人看。

中国高铁 处于全球第一阵营

新报:有人说7·23事故后高铁全面降速说明高速意味着不安全?

高铁见闻:第一,高铁降速发生在7·23事故之前。高铁降速酝酿于2011年3月,实施于2011年6月30日与7月1日,22天后才发生了7·23事故。事故后,高铁迎来第二轮降速。第二,速度与安全没有必然联系。京津高铁按照时速350公里运营了3年,武广高铁按照时速350公里运营了两年,而7·23事故发生时,列车运营时速只有99公里。第三,面对重大事故,降速运营,虽然与技术无关,但是可以给民众以心理安慰。

新报:印度引进了时速1200公里的超级高铁而非中国高铁,你怎么评价中国高铁的全球地位?和日、德、法比,我们的优势和差距分别是什么?

高铁见闻:首先,印度高铁未必不会选择中国,这个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其次,超级高铁需要走着看。中国高铁在全球处于第一阵营。与日本、欧洲国家相比,各有优劣。他们技术积累时间更长,底蕴更加深厚一些。但是,高铁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是在实践中进步的,中国高铁的优势是规模大。我们高铁一年发送旅客14亿人次还多,日本刚过3亿,德国与法国都不到2亿。我们一天有4000多个高铁班次,这种伟大实践必将催生伟大技术。这就是我们的优势。至于说到国际竞争,李克强总理著名的高铁三论非常精辟——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有性价比优势。

新报:科普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高铁见闻:科普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新事物的诞生,尤其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必然充满争议、困难重重。不过,有争议,才说明它有影响力。如果是不成器的废物,争议不是太抬举它了吗?我希望能客观评价这段历史,客观评价曾经为高铁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中国高铁的崛起是中国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我很庆幸,它成功了!

 

新报:据说“高铁见闻”是个团队,是这样吗?

高铁见闻:说是一个团队也有道理。我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车迷群体,他们都热爱铁路、热爱高铁。高铁与他们的工作并没有一毛钱关系,但他们就是从内心深处喜欢。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素材,也为我撰写了大量文章,他们给我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参考,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个团队并不固定,会临时组成,这里面唯一固定的人就是我,当然,大部分文章也是我主笔的。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宇浩

(原标题:高铁见闻:让我们同为中国铁路代言(图))

 

微信扫一扫关注北京人文大学铁道学院订阅号“人文铁道Team”,新鲜资讯一手掌握。          

北京人文大学铁道学院   

友情链接石家庄铁道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 |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 中国轨道交通协会 | 交通运输部 |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铁电气化集团 | 中铁工程总公司 | 城市地铁集团
Copyright © 2016 www.bjrwdx.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51062号 京公网安备110229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