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 中国铁路见证“中国速度”
近日,网络上的一张图火了,网友笑侃“有点不好意思,但看着很痛快!”“中国高铁有多长?长到图都装不下了……”
图片来源:人民网微信
时间回到40年前,1978年的秋天,邓小平在日本考察新干线时感慨地说:“像风一样快,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当时,国外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而中国旅客列车的旅行时速仅为43公里。那时,“火车像风一样快”成为中华民族之梦。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列车飞驰四十载,中国铁路巨变,长三角铁路加速发展,一条条高铁纵横交织,形成了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缓解了区域运力紧张状况。一列列动车风驰电掣,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折射出中国铁路的发展轨迹。
铁路交通引领大发展
今年的金秋时节,杭(州)黄(山)铁路、青(岛)盐(城)铁路连云港至盐城段联调联试紧锣密鼓进行,年底前将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9月23日起,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内地高铁网延伸至香港,“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列车组驶向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虹桥首次开行至香港西九龙G99/100次长编组“复兴号”列车,全程运行时间8小时17分。
10月8日,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南京南至太仓段正式开工建设。
……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未来,长三角铁路建设发展,令人期待。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末,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达1.3万公里,其中高铁5300公里以上,较2017年底分别增长29.1%和44.5%,在长三角区域内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快速铁路网,覆盖“三省一市”除舟山市外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
上世纪70代,华东铁路设备陈旧落后,线路技术标准低,使用的是轻杂型轨、非标准道岔和木枕,列车通过速度慢,列车平均时速30多公里,运输安全负重爬坡。
1978年4月1日,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合肥至北京开行127∕128次列车,结束安徽省会合肥没有直达北京列车的历史。图为1978年4月1日,列车长梁素珍带领班组第一次进京。(合肥客运段提供)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华东铁路建设发展注入巨大活力。进入80年代后,按照铁道部部署,华东地区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中取华东”“强攻京九”“再取华东”等铁路建设大会战,强力推进“短平快”扩能改造工程等铁路建设。
速度是交通运输之魂。2010年7月1日,时速350公里的沪宁城际铁路运营;10月26日,时速350公里的沪杭高铁通车,形成了苏浙沪间 “铁三角”黄金通道,实现了“同城化”。
建成发达完善的铁路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目前,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是1978年的4倍。动车组开行实现公交化,缩短了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推动了“三省一市”形成“1-3小时生活圈”,搭建了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脉,“同城效应”和“双城生活”的梦想变为现实。
新时代,高铁改写了长三角交通新版图。短短十年,中国高铁让旅客“说走就走”。如今,南京与上海间的铁路变化翻天覆地,由40年前蒸汽机车时代的一条沪宁铁路线,发展到今天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与沪宁既有线三线并行、各司其职的电力机车和动车组新格局。
铁路装备实现大跨越
“1978年改革开放前,华东铁路设备、设施落后,基本是单线。”曾在上海铁路局工作过的老职工回忆,通信采用架空明线,信号设备原始低级,一般为臂板信号与联锁箱联锁;区间闭塞为路牌、路签,铁路道口简陋,多为简易的竹木栏杆,运输作业普遍采用手写、口传,或依靠奔跑传递等人工方式完成。站房简陋,售票、候车室空间狭小,春夏秋冬、寒暑往来,成千上万旅客只得无奈站在室外购票、候车。
“那时的春运和节假日主要是知青流、探亲流,80年代后才出现民工流,客流集中在沪宁、沪杭和萧甬等铁路线,客车不足,只好采取‘硬卧改散’凑合应急,大人小孩挤满三层卧铺,这些车辆节后都得整修加固。高峰时,只能停开一些货车,实现‘压货保客’。”82岁的张锦渭是一名“铁路通”,他原在上海、苏州等地铁路工作过。回首往事,他津津乐道:“短途客流,基本依靠‘棚车代客’,事前选扣大量棚车,上海地区集中在彭浦站进行清洗消毒,整备作业,逐辆配齐木梯、马灯、便桶、草帘和防止车门滑动的安全销,保障运输安全。”
改革开放后,铁路不断加大投入,对普速客车车辆进行更新、升级换代,增开的客车逐渐由更先进的空调客车和高铁动车组替代;为民服务,不断扩大普速客车卧铺供给量,不涨票价。
进入新世纪,重载技术全面实施,机车动力完成从小型到大型、从蒸汽到内燃再到电力的更替。时速120公里、单机牵引6000吨的大功率机车装备华东铁路,配属“和谐号”大功率电力机车。货车升级换代,装配构造速度120公里/小时的新型货车。客车设施日趋先进、舒适,主力车型采用构造速度160公里/小时的新型车。
江南高铁风景线 。(陆应果 摄)
新时代,铁路装备发生重大变革。改革开放40年,长三角铁路国产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无到有,安全性能更稳、速度更快。动车配属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从2012年294标准组增加到目前的665标准组,其中“复兴号”93组;“和谐型”等大功率机车配属从397台增加到现在700余台,机车检修实现自主化,降低了成本,运输效率倍增,生产蒸蒸日上。
购票方式发生大变革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工潮起,惊涛拍岸。那时,在全国民工潮源头之一的安徽阜阳,农民旅客为能买到一张火车票,竟然不顾天寒地冻,聚集在水泄不通的站外露天广场彻夜排队。
上世纪90年代火车站前排起的长龙(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那时的春运,旅客过年,铁路过关,难于上青天。每到春运,上海站购票的旅客也是人如潮涌。从2003年起,上海站在春运期间连续近十年租用附近的体育场等场地,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网点的窗口达200个,当时在西藏南路、北京东路等市内代售点,购票“长龙”要排一二公里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黄牛党”倒票屡打不绝。
“90年代,为应对民工潮,车站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人力,采用人工的办法将去往直达站的车票提前制成“傻瓜票”,以备大客流应急使用。”合肥站售票员贾慧霞回忆说。
“一张车票就是一张请柬,拉近了铁路与千万旅客的距离……”进入新时代,网络购票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芜湖站售票员陈玉婷感慨地说:“如今,旅客在网上轻松购票,旅客在车站聚集排长队购票成为历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长三角铁路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微信、支付宝支付、APP自主选座、接续换乘……指尖轻松操作,走出了人工、电话“买票难”的窘境。近2200台自助售票机的上马,方便了聚集区旅客就近购票、取票。
从互联网订票,到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再到覆盖高铁站车无线网WI-FI,“炫科技”已深入渗透到铁路客运服务中,旅客购票更加方便快捷。百姓不再为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彻夜排队,曾经“壮观”的购票“长龙”消失了,出行“买票难”大大缓解,倒票“黄牛”失去了市场。
铁路发展日新月异,高速与普速铁路“两翼齐飞”。如今,在长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车站由40年前的1个增至目前的2个以上,高铁车站“一站一景”,自动扶梯、冷暖空调、电子显示屏等先进设施遍及车站。铁路告别“脏乱差”,处处是“洁净美”,从过去的“绿皮车”普快、到空调快速、特快列车,发展到高速动车组列车时代,铁路乘车环境变得越来越安全、舒适、温馨。如今,上海虹桥至北京南单程1318公里,G22次“复兴号”列车只需4小时18分。
“复兴号” 列车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况士 摄)
“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为中国高铁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按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京沪两地运行时间压缩至4个半小时左右,中国成为全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北京人文大学铁道学院订阅号“人文铁道”,新鲜资讯一手掌握。
北京人文大学铁道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