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记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其中,以“西藏的路”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及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
7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
世界屋脊,千年冰雪、崇山峻岭。地质条件复杂,加上高寒缺氧,这块西南边陲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
解放前,放眼西藏竟没有一条能走汽车的路。当10多万筑路军民苦苦鏖战,终于在1954年将川藏、青藏公路修到拉萨时,这一刻,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多少人魂牵梦绕,热泪盈眶!
路,于西藏而言,是奇迹,是改变,是希望。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终于通了铁路。第二条进藏“天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心的川藏铁路。在北京时,他为这件事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多次对推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2日一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
站台上,两块展板,如拼图拼成一条蜿蜒铁轨。跨高山峡谷、过大江大河,川藏铁路这两段线路有着世所罕见的难度。
一条是拉萨至林芝段。这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上个月开通运营后,将两个城市见面的时间缩减到3个多小时。
还记得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入藏,为的是接回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送来第二批。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他乘车走了整整一天。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当时的路况非常险,还好没有遇到滑坡,窄的地方横着两根木头,我们下来搬。福建派去援藏的,到墨脱那都是骑着马进去的。”
另一块展板,雅安到林芝段,更是千难万险。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在几块不同“年龄”的花岗岩前,拿起一块标注着“约10亿年”的,细细端详:“这是我们难以遥望的时间概念。”
“最难的是遇到哪种岩石?”
“泥岩。施工怕软不怕硬。但现在机械化程度今非昔比,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总书记肯定他们说,“你们规划很科学,全路段在推进,看了很振奋。”“‘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
登上火车,透过车窗向外眺望。江水一路欢腾,穿峡谷、过隧道、跨大桥,时而是绝壁万丈,时而是葱郁丛林,时而是鳞次栉比的楼房,时而是轰鸣工地。这条路的艰辛不易,这条路带来的生机活力,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设川藏铁路“对推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火车上,总书记召集相关同志,继续深入研究铁路规划问题。
由川藏线放眼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铁路建设要算大账。”
1952年1月,习仲勋同志在关于送班禅入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报告中,对党中央治藏方针提出了几点建议。毛泽东同志对这份建议予以采纳,随后付诸实践。
“党中央结合实际,制定了不同时期的治藏方略。70年来,我们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5年、2020年出席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传遍雪域高原。
汇报会上,自治区负责同志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评价为“西藏工作的纲和魂”,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和方法,只要学习好、领悟好、坚持好,做好西藏工作就有方向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深以为然:“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西藏实际的,我们要好好领悟它,使之变成贯彻方案、落地生效。按照这样一个立场、观点、方法,自然就能找到方向,找到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