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北京,不在上海,2月23日,“‘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研讨会”在早早入春的深圳举行,将去年4月在京成立的“智库合作联盟”正式推向 国际化。此次会议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旗下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复旦大学联合主办。邀请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奥地利、汤加、柬埔寨、蒙古等 50多个沿线国政界、学界及智库人士参会。
与以往在京、沪举行的“一带一路”相关会议不同。深圳更为周到的迎送、便捷的安检流程,乃至与会者手中资料不断打出的“深圳”城市标签,这个改开的前沿城市在“一带一路”议程中展现出自己的“进取心”。
发言嘉宾可能也深谙其中用意。在今天的开幕式现场,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萝扎·奥通巴耶娃女士就将深圳与新加坡做类比,对深圳从渔村发展为大城市的成功经验表示赞赏。在谈及中国“一带一路”项目时,奥通巴耶娃女士谈的更多是“未来”,对中国的“大国外交”风格表达了期待。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深圳启动
与之不同,随后致辞的奥地利前总理阿尔弗雷德·古森鲍尔则表达出对“一带一路”构想国际环境的顾虑。“武装”、“战争”、“难民”,这些词语在他的发言中占 据了很大比例,他表达出疑惑“应该停下脚步思考,应该怎样应对目前的情况。”古森鲍尔表示应更多传播合作理念,而非用冲突解决问题。
在前面两位的“宏大叙事”后,汤加前副首相萨缪·瓦伊普卢的讲话带着小国的谨慎。“汤加是一个太平洋小国,在世界地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国名,但看不到我们的国土。”如果对于大国,“一带一路”是一个事关“合作”的倡议,但在瓦伊普卢口中,“一带一路”则是“救生圈”,他们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资源匮乏现实都 让这个岛国表现得更为迫切和务实。
后续中方嘉宾的发言或许能平复这样的这位汤加前政要的焦虑。
商务部前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将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及“一带一路”并称“三次改革开放”,与前两次不同,此次中国将带着技术和资本走出去。我们抱着“回报”的精神,共同发展互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巡视员欧晓理先生简要阐述了“一带一路”提出三年来的收获和最新推进情况。“中国正在将‘一带一路’这幅写意画,逐步变成‘工笔画'。” 中国已经与34个沿线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备忘录,更多国家之间的合作文件还在紧张地磋商。这些协议签订奠定了很好的政治基础。在顶层设计完成 后,如何落实?欧先生在发言中以自己的一次经历为例,“我从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到土库曼斯坦飞了10小时”,中亚国家之间的联通目前还达不到“一带一路” 的要求,而“基础设施建设正是中国的强项”他说。“哈萨克斯坦承担了2017年园博会的任务,而我们2014年去的时候,他们有很设施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得知中国企业很大程度的承担了建设任务。”
会后,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主任接受观察者网采访,他认同沿线国家发展程度于中国有一定落差,并指出“一带一路”推进至今,最大的难度在于“一国一策”,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考量。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项目,中国的将尽可能推进,“能推多少就推多少”。
在会议开始的前一天,初春的深圳刚刚下了一场雨,正是乍暖韩寒的2月,会场内不同国家地区的与会者衣装纷杂不同。这恰如会场内中外双方对“一带一路”表现出的态度,畅想、焦虑、无助、乐观、担忧。尽管“一带一路”提出已有三年,但是真正“回暖”,还要再耐心等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