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集团(下称“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3月1日表示,践行核电“走出去”战略,中国力争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约30台核电机组。
据孙勤介绍,国际上现在有70多个国家已经或计划发展核电,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40多个。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新建约130台核电机组,到2030年前这一数字将达到约300台,“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的新建机组数将占到约80%。
孙勤此前曾表示,到2030年,“一带一路”上核电机组将会达到近100台。中核集团的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估计能占到20%~30%的市场份额。
这一市场份额意味着什么?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曾算过这样一笔经济账:如果中国能够在2030年前获得“一带一路”沿线20%的市场份额,即约30台海外市场机组。每出口一台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考虑到天然铀、核燃料、运维、退役等全产业链的贡献,单台机组全寿期直接带动经济约1000亿元。30台机组将直接产生近1万亿产值,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全寿期将产生约3万亿产值。核能领域将成为与“一带一路”国家十分关键的合作环节。
目前,中核集团已与阿根廷、巴西、埃及、沙特、南非、英国、法国、约旦、亚美尼亚等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孙勤表示,中核集团将立足阿根廷、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和英国,重点开拓拉美、亚洲和非洲市场,积极拓展欧洲市场。
“在此过程中,中核集团将充分发挥完整核工业体系的优势。”孙勤说,中核将以“华龙一号”为龙头,带动核燃料、核电运行服务、核设施退役治理及核技术应用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孙勤此前介绍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战略优势,二是资金优势,三是多年政治外交影响的积淀,四是中核集团的优势。
“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线之一。孙勤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龙一号”装备国产化率可以达到90%。有些设备国际上已经通用化了,所以不需要100%。“华龙”的出海就是造船出海,而不是借船出海,或是搭船出海、拼船出海。从自主创新能力、装备制造能力、影响力来讲,造船出海肯定是最强的。据介绍,“华龙一号”去年5月7日已经在国内开工,去年8月在巴基斯坦开工,目前进展顺利,争取2020年实现商业运行。